翻开育儿的篇章,“焦虑”两个字像难以抹去的墨迹,晕染在无数妈妈的生活里。孩子的成绩单、别人家孩子的兴趣班日程、别人家孩子的奖项,都不断拉扯着妈妈们紧绷的神经。
我曾是一位严重焦虑型妈妈。我家孩子8岁半了,自3月龄后生长发育指标便再未达标,如今,身高与标准水平相差五六厘米。每次做儿保,医师念出的身高体重数字,都像尖锐的针,刺痛着我的心。教室里她总坐第一排,操场上她永远站第一个,这些“第一”满是无奈。我开始疯狂地给她制订运动计划,研究食谱,给她补充各种营养剂,带她看名医、喝中药、做推拿,甚至自费学习推拿,推掉所有应酬,连续一年半每晚为她做推拿。直到我因为用力过猛,不小心将她的手肘错拉脱臼,“咔嚓”一声,所有疯狂戛然而止。
抱着受伤的女儿赶去医院,我泣不成声,那些所谓的“努力”,在那一刻显得荒唐又可悲,自责、后悔、焦急一股脑涌上心头。我开始反思,发现小小的她,一直在默默配合着我每一个焦虑的决定,从未抱怨。
心理学家温尼科特说:“足够好的母亲不是完美无缺,而是能带着焦虑依然前行。”这句话点醒了我——焦虑是爱的证据,但不应成为伤害的理由。
我豁然开朗,焦虑里也蕴藏着向好向上的积极力量。而解决焦虑最有效的办法就是行动。行动能带来显性的积极结果,对冲焦虑;即便没有达到预期,那些与孩子共同努力的过程,也能让我们收获坦然面对的勇气,与自己和解。但行动绝非说教,而是以身作则。于是,我开始尝试和女儿一起,用行动去面对问题。不再只是单方面给她制订严苛计划,而是和她一起探讨,尊重她对运动和饮食的想法。
每个孩子都是独立的个体,在孩子的成长路上,焦虑或许无法避免,但我们可以改变对待它的方式。比如,面对学习焦虑,爸爸妈妈们应该明白,文化成绩并非唯一标准,时代需要多元人才,我们不能用陈旧的教育观念要求孩子,应尽可能给予他们探索世界的平台,尊重他们的兴趣和选择。
每一颗种子都有自己的花期,下次当焦虑来敲门时,不妨笑着说:“嗨,老朋友,你又来提醒我要更用心了。”然后,牵着孩子的手,在跌跌撞撞中走出属于彼此的花路,让焦虑成为我们成长路上的特殊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