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五的家长会,我坐在教室后排,手指反复摩挲着会议桌上的划痕,那触感像极了我此刻纷乱的心绪。手机弹出儿子的月考成绩单时,我在心里祈祷着:“这次一定要逆风翻盘!”可刺眼的分数和排名,瞬间击碎了我维系半年的侥幸。
自从儿子上了初中,成绩垫底的情况已经发生过好几次了。班主任善意询问我儿子小学时的成绩,以便更好地帮助他。同为教育工作者,我十分清楚坦诚的重要性,却不知如何让老师相信儿子小学时成绩真的还算优秀。
“这不是王老师吗?教作文那么厉害,怎么没把自己儿子教好?”前排一位家长回头看了我一眼,低声和邻座议论,声音不大,却像一根针扎进我的耳朵。那些在讲台上侃侃而谈的教育理论,此刻在儿子的成绩单面前,仿佛都成了苍白的笑话。
我攥紧笔记本,心里五味杂陈。作为老师,我学过教育学、教育心理学,懂得成长规律,拥有许多育人经验和方法,可教养自己的儿子时,使出浑身解数,也常常一筹莫展。
有人劝我“别管太细”,也有人让我学习“事无巨细”的其他家长。朋友聚会时,总绕不开育儿话题,大家纷纷指出:“是不是你为孩子做得太多、管得太细了?”可上周孩子老师才对我说,儿子属于“自我放任型”,建议我向班上学霸的家长取经,严加管教。这些相互矛盾的建议,让我如同被困在双面镜前——向左是“控制狂”的指责,向右是“不负责任”的审判,左右为难。
社会对妈妈的评价标准如此矛盾:一面批判“窒息式母爱”,一面又将孩子的所有表现都与妈妈的“称职与否”挂钩。当“海淀妈妈”“顺义妈妈”等标签泛滥,当妈妈被异化为“教育绩效责任人”,那些在育儿路上倾尽心血的女性,反而成了众矢之的。这不是个人的困境,而是整个社会无意识施加的“精神暴力”。
站在这场教养迷局的中央,我满心困惑与迷茫。怎样的教育才是真正适合孩子的?如何让母爱挣脱“量化考核”的枷锁?或许,只有社会不再用单一标准衡量妈妈,不再将教育的重担全部压在妈妈肩头,才能让每一位妈妈,真正找回属于自己的教育节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