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栏语
乡村要振兴,教育必先行。乡村教育,离不开众多扎根乡土执著守望的乡村教师。近日,由四川省教育学会农村教育分会和四川省教育科学研究院教育发展研究所联合举办的四川省首届“我的农村教育故事”优秀教育叙事征文评选结果出炉,在收到的3489篇征文中,评审专家组选出了147篇优秀征文。即日起,本报从获奖征文中择优刊登,让我们来倾听这些乡村教师在“麦田”守望的动人故事和赤诚心声。
“麦田”往事
■威远县严陵镇中心学校 廖华萍
冰心说:“情在左,爱在右,走在生命的两旁,随时撒种,随时开花。”多年来,我越来越体会到用爱浇灌的花不仅不会凋谢,还会愈开愈艳,愈久弥香;在不经意间它就会跃入你的眼帘,沁入你的心脾。
很多年以前,曾有学生问我:老师,你的梦想是什么?我笑着说:“我希望你们长大以后路过校园时来看看我有没有变老。”后来,每当学生问我同样的问题时,我都这样笑着对他们说。近几年,常常有学生来到我的办公室,他们中有的已经在外工作了,有的还是在读的中学生。
去年生日的那天,我收到了一条短信祝福:廖老师,生日快乐!我是你的学生小洲(化名)。读到这句祝福,我脑海里立刻浮现出关于小洲的往事:他是一个肤色极白、发色偏黄的男生。在一次课间休息时,小洲与同学玩,一不小心从升旗台上摔了下来,造成右手臂骨折。因为这件事故,我才更加了解了小洲的家庭。他的母亲因病致残,家中还有一位年迈的外公,只有父亲一个人劳作。想到他的家境,看到他被绷带吊着的右手,我情不自禁地掉下眼泪,可是坚强的小洲没有呻吟一声,没有掉一滴眼泪,没有一句对同学的埋怨。我借此契机,在班里开展了一番爱心教育,把我心中的感受如实地说了说,当时教室里一片沉默。之后,当我把全校师生捐助的钱交给他的父亲时,他的父亲一句话也没说,喉结微微颤动了两下,紧闭的双唇抿得更紧了。半年后,小洲的手恢复了,手臂上留下了一条细长的疤痕。
去年夏天,我正在办公室里备课,门口一声“廖老师!”紧接着就闪进一个高大的身影,我抬头一看,惊奇地叫道:“小洲!”在之后的闲谈中,我看到了他的乐观和健谈。一种前所未有的自豪感在我整个身体里流淌。教师这个职业的特性,让我提前享受了一位母亲才可能拥有的那份欣慰和自豪。
我的身边,有很多如小洲一样朴实的孩子,更有众多无私的同仁。学校不仅距离县城远,而且路途坎坷。晴天,我们走的是“扬灰路”;雨天,我们踩的是“水泥路”,尽管这样,我和我的同事们还是风雨无阻。
近年来,因为父母外出打工,留守孩子越来越多,他们缺少亲情呵护,我常常对他们说:“我们班就是一个大家庭,同学就是你的兄弟姐妹,大家要互助互爱。”我根据组别、地域等情况成立学习互助组,相互学习,共同进步,让留守孩子体验集体学习生活的温暖和乐趣。有时,我还会把个别留守学生带回家中,跟自己的孩子同吃、同住、同学习,让他们感受家庭的温暖。
时代在发展,社会在进步,教育理念也要不断更新。我知道,我所面对的孩子,他们在成长、在变化。新生事物在等着我去发现、去借鉴、去更新。我努力追求课堂的新颖有趣、生动活泼,希望能够不断地激发学生的好奇心,点燃学生的求知欲。所以,我一直坚持备课,不沿用,不照搬,这或许就是我能出色地完成教学工作的根本原因吧。有时一节课下来,学生的表现令我觉得自己离那些名师不远了,这种感觉足以让人兴奋好几天。
教学中,我会采用多种形式的活动让学生体会到学习语文的快乐,看到自己的进步。比如,进行创作、演讲、演出、朗读、表达、郊游等。活动锻炼了孩子,也让这些孩子变得自信了,学习更有动力了。我多次指导学生在演讲、故事表演中获得一等奖,也有多名学生的作品在市县的比赛中获奖。
后来,我担任了教务处主任,琐碎的事情多了,但把课本带回家仍是常有的事。我深深地相信一句话:亲其师,信其道。只有我认真了,学生才会真的认真。
有人也曾这样问过我:你累不累?说不累,那是假的,毕竟那花费了我几乎全部的时间、精力和心血。说不累,也是真的,当我静静地清点着自己十多年来的足迹时,当我和返校探望的学生闲聊时,我早已忘记了这一路的酸甜苦辣,有的只是幸福和满足。
感谢教育、感谢学生,给了我一片金黄的麦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