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栏语
随着人工智能与教育的连接越来越紧密,教育如何看待和应用人工智能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去年10月,《北京市教育领域人工智能应用指南》发布;去年12月,教育部在《关于加强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的通知》中要求,探索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实施途径。人工智能将给教育带来怎样的变化,我们如何应对挑战?本版特开辟“人工智能+教育”栏目进行讨论,敬请关注。
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快速发展,我国教育正经历巨大变革,国家先后出台多项“人工智能+教育”的相关政策。2024年12月,教育部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加强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的通知》中提出:“2030年前在中小学基本普及人工智能教育。”人工智能教育时代已来临。“教育大计,教师为本”,广大教师必须适应人工智能时代的新要求,主动迎接机遇和挑战,重塑自我角色,从“教育者”转变为“积极学习者”“学力指导者”和“精神引领者”。
一、人工智能为教师工作带来的机遇
为日常工作减负。人工智能通过智能批改、数据统计、个性化分析等方式,能快速有效地批改学生作业和试卷,为每位学生提供精准化提升方案。这将大大减轻教师烦琐的日常工作,让教师将精力投入更富创造性的教育工作中。
优化教学方法。具有较高数字素养的教师,可以在广袤的数据宇宙中寻找丰富的教学资源。他们运用虚拟现实( VR)、增强现实( AR)、混合现实( MR)等技术,结合智慧教室、虚拟导师、虚拟学伴,打造更具体验性、想象力的虚拟教学空间,增强教学的可视性、趣味性和互动性,构建学生的知识体系、发展学生的社会情感,使其能更好地投入课堂中,提高教学效果。
实现教学动态评价。人工智能因其强大的追踪统计功能,能准确记录学生在学业成长上的发展变化,弥补教师无法在课堂上实时关注到每一位学生状态的缺憾,为教育教学提供更加科学、精准、动态的评价,增强教学的评估效能,帮助教师及时掌握学生学习情况,为因材施教提供手段。
二、人工智能时代教师的角色困境
一方面,教师知识权威受到挑战。传统教学活动中,知识呈现和传播方式较为单一,教师一定程度上代表着知识权威。随着人工智能技术在教学中渗透,学生在人机交互中自主学习、个性化学习。智能体可随时随地充当虚拟导师、虚拟学伴角色,这打破了师生间原有的双向互动,形成“多向链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 UNESCO)编写的《反思教育:向“全球共同利益”的理念转变?》一书中提到:“大多数学习是在非正式环境下进行的、非制度性的。非正式学习可能是未来的主流方式。”人工智能技术的运用和普及,将加深这一趋势。此外,学生通过人工智能获取知识可能不仅是某一个知识点,而是多元化且系统化的资源宝库,这些无疑是对传统教师知识权威的挑战。
另一方面,教师的“精神引领”地位受到挑战。一直以来,教师被誉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是学生成长路上的精神引领者。人工智能为学生提供了更便捷地获取知识的途径。然而,如果学生没有良好的数字信息素养和独立思考能力,那么学生获取的知识不仅会呈现碎片化,甚至他们会接触到许多不良和负面信息,这些信息极易误导学生,且具有传播速度快、隐匿性强等特点,这将对教师的正面精神引领工作形成干扰,增加立德树人的难度。
三、重塑人工智能时代的教师角色
首先,提升人工智能应用能力,教师要成为“积极学习者”。人工智能改变了传统教育中“师生”互动的二元关系,创造了“教师、人工智能和学生”的三元关系。正如可汗学院创始人萨尔曼·可汗在《教育新语:人工智能时代教什么,怎么学》一书中所说:“每一次技术变革的背后非但没有取代教师,反而其实都在对他们提出更高的要求。”这种变化促使教师在人工智能能力、教育理念、角色调整等方面,都必须进行全方位的提升和更新,成为积极的学习者。在人工智能能力提升方面,2024年9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 UNES-CO)发布的《教师人工智能能力框架》从以人为本的思维方式、人工智能伦理、人工智能基础和应用、人工智能教学法和人工智能对教师专业发展支持五个方面,明确了教师在人工智能时代应具备的技能、理念和价值观。如何掌握这些技能,还需教师在理论和实践中不断探索学习。此外,教育理念上,教师要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守护人工智能时代的伦理边界。角色方面,教师需要不断适应 AI时代的发展要求,从知识权威者逐渐调整为精神引领者,重建稳定的精神内核,学会自我关怀,找准人工智能时代的角色定位,实现自我价值回归。
其次,立足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核心素养,教师要成为“学力指导者”。未来什么样的孩子更有竞争力?2019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 UNES-CO)发布的《北京共识——人工智能与教育》中指出:“要将可持续发展的教育目标作为人工智能时代的教育重点发展方向。”教育部《关于加强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的通知》中指出,加强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是为了“满足面向未来的创新型人才培养需求”。可见,人工智能时代,教师要教给学生的不是单一纯粹的知识,而是要注重培养学生的高阶思维能力、创新创造能力、指向学生可持续发展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如社会情感能力、幸福生活能力以及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未来教师要改变知识传递者角色,成为学生学习成长的陪伴者和学力指导者,培养具有良好核心素养的未来接班人。
最后,回归教育的本质,教师要成为“精神引领者”。教育要处理好技术和人的关系。教育的终极目标和最终价值是育人,提高人的生命质量和价值,这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础。如果一味追求和崇拜技术,将导致人本价值的缺失。美国数学家诺伯特·维纳在《人有人的用处》一书中说道:“人之所以有人的用处主要在于人有区别于其他物体和生物的道德、人格、灵魂、精神、记忆等精神活动。”高质量的、优秀的教师始终是学生走向成功的最重要因素。人工智能无法替代老师对学生的精神世界的影响,师生间的情感联结和生命共振是学生迈向人文关怀、实现生命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人工智能时代,更需要教师以人为本,成为学生人生路上的精神引领者。
新时代、新要求、新作为。作为时代答卷人,教师要以积极的学习姿态,以学生“学力指导者”和“精神引领者”的高度责任感,答好人工智能时代的教育考题,重塑自我角色,成为数字智慧教育的重要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