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月14日 每周二、四、五出版
教育导报 《教育导报》邮发代号61-30
《教育导报·家教周刊》邮发代号61-141
国内刊号CN51-0052
2025年第6期(总第4021期) 导报三版
F1 本版新闻
F2 版面目录
以“创新”引领校本研训
■福建省福清市教师进修学校 陈华忠
观点《教育导报》2025年第6期(总第4021期) 导报三版

1月9日,2025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会议指出,“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三中全会作出专章部署,教育作为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提升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已成为国家利益和目标的中心。”可见,教育在国家创新体系中具有支撑性的作用,所以,教育领域的创新也是新一年工作的中心和重点。笔者认为,教研部门更应深研“创新”,并勇于“创新”,做好校本研训四个方面的转改,提高教师综合素养与业务能力,适应时代需求。

首先,从被动到主动,促进教师参与。校本研训教师应积极参与、主动探究、不断创新,促进学校教育不断发展。以往校本研训,教师通常只是被动参与、被动接受,被动地倾听专家或名师的讲座与指导,很少发表自己的看法与意见,这样抑制了教师主体意识。创新的校本研训应唤醒教师的主体意识,激励教师主动参与,分享自己的教学经验和心得。这种主动参与的模式不仅能够提高教师的研修积极性与主动性,还能促进教师之间的交流与合作。由于教师个人的力量总是有限的,只有依靠集体合作的力量来营造一种研究氛围,形成一种研究的互助合作方式,建立起学习和研究的共同体,才能使研训活动更具有深刻性和持续性。为教师提供一个更为广阔的学习、交流和发展的空间。

其次,从单科到多科,促进学科融合。随着课改不断深入,单一学科的研训方式不能适应当下教育发展的需求。随着整体单元阅读、跨学科、大单元教学、项目式学习的提出,对教师的综合素质与能力的要求也相应地提高。因此,教师需要打破学科壁垒,从“单兵作战”变成“团体作战”,把学科研训变为综合研训,教师仅凭学科教学经验已经难以应对。教研部门需要打破僵局、触类旁通、学科融合、科学决策等,帮助教师寻找解决教学实际问题的钥匙。通过参与跨学科、跨年级的校本研训和教学方案设计,教师还应具备跨学科整合的能力,全面了解不同学科、年级间的内在联系,依据教学内容整合各学科知识,培养学生综合素质。这种校本研训方式的转变,不仅符合新课改理念,也促进校本研训的创新。

再次,从传统到创新,促进方式转变。创新校本研训,摒弃陈旧的研训方式,探索灵活有效的研训形式。为此,学校要以教学为核心,以课堂为主阵地,以校本研训为抓手,采取多渠道融合的“三位一体”校本研训新样态。以集备研讨、专题研讨、课例研讨、沙龙研讨、网络研训等形式开展活动,为教师提供共同研讨平台,从而提高教师的教科研能力,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

随着人工智能的广泛应用,校本研训应依据教师的专业水平与业务能力,还要结合学校实际情况,可设立学科备课组、课题组,同时还要组建综合组等,采用集体备课、案例分析、专题研讨、课例研讨、沙龙研讨等互动形式,并借助在线平台、网络教研等现代信息技术,为教师提供更加多样化的研训方式。这样不仅增强教师的实践体验,还能促进教师间的交流互动。

最后,从线下到线上,拓宽研训空间。依托现代技术教育平台,要求校本研训应与现代信息技术深度融合,而网络研训拓宽了研训空间,给校本研训带来了一场深刻的变革,也给教师培训插上了有力的翅膀。由于网络信息丰富,实时互动性强,给教师学习交流提供了便捷的渠道。网络研训,其实质是教师可以自主学习与交流互动,即教师通过网络,登录教育论坛,了解最新的教育教学信息,与专家名师展开交流研讨,亦可发表自己对教育教学问题的见解,从而丰富教师的精神生活,拓展教师的成长空间。

全国教育工作会议指出,要持续推进国家教育数字化战略,助力教育教学深层次变革。我们应不断探索校本研训的新模式、新路径,为教师成长创造良好的平台,从而有效地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为教育教学提质增效,为教育强国建设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