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月14日 每周二、四、五出版
教育导报 《教育导报》邮发代号61-30
《教育导报·家教周刊》邮发代号61-141
国内刊号CN51-0052
2025年第6期(总第4021期) 导报三版
F1 本版新闻
F2 版面目录
原文共读——
你有“课感”吗?
■湖北省松滋市实验小学 黄华斌
《教育导报》2025年第6期(总第4021期) 导报三版

李政涛《教育与永恒》关于“学校中的教育”一节提出一个问题:“我带着什么进课堂听课、评课?”

他说,不只是评课标准,也不只是理性或理智。他更喜欢带着直觉和感性。于是,他提出“课感”一词,又称“课气”。

看到“课感”这个词,我心里豁然开朗、深有共鸣。在观课时,我常把自己凭直觉感知的课堂,称之为“课风”,或“课态”。

“跟着感觉走。”这句老话,同样适用于课堂教学。教师教学找到了感觉,就进入了一种比较理想的境界。不论外人如何评论,教师自我感觉好的课堂,就不会差到哪里去。很多时候,教学的“困惑”正在于找不到某种“感觉”。

从观课者的角度看,成熟的“课风”,就是给观课者一种舒服的感觉,或者叫“如沐春风”。这样的课,一定是好课。

从授课者的角度看,良好的“课感”,就是开课顺,无困顿,有高潮,动静自如,水到渠成,让人觉得如“行云流水”。这样的课,也一定是好课。

李政涛认为,“课感”,主要包括“推进感、纵深感、生长感”。这不正是当下我们研究与探索的“智趣课堂”的面貌吗?我理解的“推进感”,就是课堂有结构,思路清晰;我理解的“纵深感”,就是课堂有深度,思维进阶;我理解的“生长感”,就是课堂有拓展,滋养生命。我们的“智趣课堂”,就应该具有这种特质,这就是我们课改追求的“理想”。“理想课堂”一定是有“课感”的课堂。在课堂里寻找这种“课感”,就是寻找生命的气息、生活的气息、生长的气息。反观过去,课堂里充斥着知识的气息、僵硬的气息、设计的气息、浮躁的气息,而少见对话、聆听、沉思、碰撞和创造的气息。

如果你有共鸣,那么,从今天起,去掉烦琐,解除束缚,大道行简,学为中心,上好一节有“课感”的课吧。